建设成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建设成效 · 正文
中心的建设成效
日期:2017-11-21 信息来源: 点击数:

第一,中心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中心拥有价值1000多万元硬件资源,开发了具有生物学专业特色的3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完善了“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青霉素提炼纯化工艺仿真软件”、“虚拟实验网上评分系统”、“网上实验报告批改系统”、“大型仪器设备预约系统”等产品,弥补了真实生物学教学实验中的不足,形成了“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现代生物学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生物技术工艺仿真实训平台”三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融合,满足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要求的生物实验教学新体系。

第二,中心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中心组建了能有效支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师、软件应用与开发、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目前,实验教学团队有教师83人、实验技术及管理人员12人。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香江学者”资助计划3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厅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明德教师奖1人。

第三,中心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中心建设的开放虚拟仿真教学网站,实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化、共享化以及教学管理网络化,目前已经培养了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2届本科生610人、研究生362人;服务于我校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如食品营养科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化学及材料学等,实验人时数达到约4万人时/年。

第四,中心落实了一套规范有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中心享有学校专项经费等持续稳定的建设资金,实施“分层责任制”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制定了详细的中心运行所涉及的人事、仪器设备、平台共享等各个方面的相关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考核指标、奖酬办法促进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通过虚实结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生物技术生产流程,拓宽了生物科学视野,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校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逐年增加,毕业后攻读985、211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