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实验室,负责承担我校生态学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任务。该实验室旨在训练学生的生态学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本实验室生态学常规实验器材配置充足,并搭建了局域网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开展的常规生态学实验包括:常见生态学仪器的使用、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植物功能性状指标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种群增长模型模拟、种间竞争模拟、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群落分类与排序、生态系统生产力测定、物质分解速率分析等基础生态学领域的相关实验,为生态学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同时本实验室配置了光合仪、化学自动连续流动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可为生态学高阶专业学习提供实验平台,能够为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实验提供软硬件支持。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创新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实验室总面积为160平米,由1个准备室、1个大实验室组成,可同时容纳30人。主要仪器有:连续流动化学自动分析仪、光合仪、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土壤水份速测仪、土壤原位pH测定仪、便携式叶面积仪、冠层分析系统、超纯水仪、火焰光度计、人工气候箱、水生培养系统、生化培养箱、凝胶成像、PCR仪、冷冻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灭菌锅、摇床、凝胶电泳等。
任课教师简介:

王孝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990年于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陕西省生态学会理事,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先后为本科生主讲《植物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方法》、《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生物统计学》和《植物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恢复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等课程。主要从事秦巴山地林线植被动态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机制、群落构建模式及人工辅助的群落恢复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其他各类项目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朱志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组长,陕西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为本科生主讲《植物生态学》、《普通生态学》和《生态学》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现代生态学》、《高级生态学》、《植物生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方法》和《理论生态学》等课程。主要从事不同扰动因子和扰动强度下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初级生产力关系的研究,研究基于物种和植物功能性状水平的群落构建模式以及非平衡和近平衡状态草地生态系统的时间稳定性及其控制机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其他各类项目5项。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叶新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易科泰无人机遥感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在自然保护区从事自然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知识,特别是在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目前主要从事景观/空间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讲《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硕士、本科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林业局、中央高校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项目10余项,并获多项科研奖励。近年来已在Ecography、Landscape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著作两部。

郭华,博士,副教授。2011年获生态学博士学位,2013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主要从事《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工作,以及生态学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实验教学工作,曾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出版教学专著1部,发表教学论文3篇。科研工作主要涉及森林更新及种子生态学等领域,先后主持科研项目4项,参与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部。现为中国生态学会会员,陕西省植物学会会员。

刘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态学》、《高级生态学》、《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入侵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生态学综合实验》等课程。主要从事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入侵机制、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与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省市等国际合作项目(内地与港澳合作项目)和厅局级项目12项,发表科研论文18篇,参与编撰出版学术专著1部。

钱增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本科生和硕士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分子与进化生态学》、《生态学专业英语》等课程。主要从事分子生态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主持国家级(包括子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杨文,博士,副研究员,2015年硕博连读毕业于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2015—2017年进入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生态学研究。2017年7月进入陕西师范大学从事生态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生态学》等课程。从事土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运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分馏技术、碳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磷脂脂肪酸浸提技术及高通量测序等多种先进的生态学方法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秦岭森林及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水分及营养物质循环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微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营养元素碳、氮、磷的迁移转化;重金属富集、迁移转化等研究;(2)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东部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影响及微生物生态学机理研究;(3)围填海对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典型植物群落碳氮循环的影响等研究。在Plant and Soil,Scientific Reports,Applied Soil Ecology,Catena及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SCI一作8篇(SCI一区1篇;SCI二区2篇),SCI共同通讯作者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3项;参加国家973课题及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

李明珠,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微生物生态学》及《微生物生态学实验》等课程。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及中央高校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从事植物病原卵菌的分类鉴定、分子监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发表SCI重要期刊文章多篇。参编日本科研成果普及技术资料【草莓炭疽病、萎黄病及疫病感染苗检查手册】。

邹嘉宾,男,博士,讲师。主要承担本科生、硕士生《生态学》、《生态安全概论》、《植物分类学和区系分析》和《进化生态学》等课程,获得“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理科组)优秀奖,多次指导本科生参与的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现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学、系统发育和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14余篇。

管理员简介:刘清梅,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生态学专业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工作。